
南京的一张名片
——记龙潭金箔产业调研
大家对于寺院庙宇的印象,除了信徒进香的紫烟袅袅,更多的应该还是宝殿之上一尊尊佛陀菩萨,罗汉金刚的金碧辉煌,宝相庄严。佛像的金身,自然离不开金箔(通常98纯度),而整个中国的金箔行业,又绕不开南京龙潭。
5月19日,在赵丽华老师的带领下,6名同学造访南京龙潭,对金箔产业现状进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调研。
1. 金箔博物馆
上午,我们首先来到了南京金箔博物馆。一进门,一幅几乎覆盖了整面墙的九龙汲水浮雕就抓住了所有人的眼球。金箔博物馆陈老师为我们介绍道,这幅浮雕正是龙潭当地的贴金大师的作品,并且博物馆里凡是金光闪闪的地方,都是他们自己的师傅贴的金。(图1,2)接着,参观了金箔工艺的步骤和使用到的工具。(图3,4)
图1.贴金九龙浮雕
图2. 感受金箔的薄度
图3. 贴金用玛瑙笔
图4. 贴金用毛刷
2. 南京金线金箔总厂
南京金线金箔总厂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京金箔锻制技艺”的唯一申报单位(2006年,第一批),也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真金线制作技艺”的唯一申报单位(2011年)。(图5)
金箔制作共计五道工艺,十二道工序。目前,除了打了戏是半自动工艺,其余的工序都来自于工匠的手工制作,每道工序要求很高的技术力和耐心才能把黄金从坚硬的金块变成薄如蝉翼的金箔装饰到器物之上。具体的五道工艺如下,第一步是化金,工匠根据要求把金、银、铜按比例熔成金水铸成金条;第二步是拍叶,工匠将金条拍薄;第三步是装沾,工匠把已经拍薄的金片放入加热过的乌金纸中;第四步是打箔,由两名打箔师傅配合,锤打约三万锤,将金片进一步打成仅有0.12μm厚度的金箔;第五步是切箔,把金箔从乌金纸中取出,用竹刀切成小方形。可供贴金师傅使用的金箔就这样制成了。拍叶和打箔的工序已经实现了现代化,用半自动的机器代替了人工,这样一来,就省下了金箔铸造的很多时间。(图6,7)
图5. 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图6. 参观工作车间
图7. 参观打箔车间
图8. 近距离参观金线制作过程
图9. 近距离参观金线制作过程
《红楼梦》第五十二回,宝玉的孔雀大衣被烧,重病的晴雯帮宝玉补裘,她用到的金线同样也是金箔产业的制品。龙潭古镇唤为真金线。古代皇帝的龙袍上的衮龙刺绣用到的,正是这种圆金线。金线的制作也分为做胶,打纸,褙金,砑金,切金,搓金线和摇线七个步骤。其中切金切出来的金线已经可以使用,称为扁金线。而搓金线和摇线则是将扁金线缠绕到特制的织线上,制成圆金线。(图8,9)
3. 体验
展示馆,我们很荣幸见到了已经从业30年余的国家级传承人王必生先生和省级传承人葛义根先生。同学们在传承人的指导下体验打了戏。之后,体验了“贴葫芦”,看似简单实际上很难控制薄薄金箔。(图10,11)
图10. 传承人亲自指导打了戏
图11. 学生体验贴金
4. 总结
最后,在三楼的会议室,南京金线金箔总厂市场部负责人杨文老师(南京市传承人)为我们详细地讲解了金箔的历史,金箔厂目前的安排和以后的规划。他告诉我们,金箔锻造这样一门延续了1700年以上的传统工艺想要传承,离不开年轻人的努力。因此,南京金线金箔十分乐意招收年轻员工,和年轻的项目合作。
这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调研。对于我们来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保护濒危动物同样迫切。因为每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全人类的财富,而它只能依靠每一代人的努力,才能历久弥新的传承下去。
图12. 王比生传承人(下右第二位),葛义根传承人(上右第二位)合影
图13. 陈文传承人(右第二位)合影
图14. 学生与南京金线金箔总厂市场部负责人杨文老师交流一天的心得
图:石昱轩;文:岳风云;校对:赵丽华;审核:吴海红